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 > 弘揚“六尺巷”精神 優化基層治理
新渡鎮:“六尺巷”成鏡鑒 定分止爭促人和
時間:2024-12-16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12月15日,新渡鎮鳳凰村一對“好鄰居”程范生與劉臘生,因程范生擅自在屋后菜園水溝邊修建擋土墻一事產生糾紛。該村黨總支副書記程黨生現場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運用“六尺巷調解法”,化解修墻之爭,促成雙方重歸于好。
近年來,在開展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時,新渡鎮綜治信訪中心及21個村均巧妙闡發“六尺巷文化”精髓,從傾聽當事人的訴求,到辨析是非、勸解疏導,再到達成共識、互諒互讓,最終實現事了人和。
今年11月中旬,該鎮姚坂村啟動省級和美鄉村建設,拆危拆舊成了攻堅戰。該村程氏兩兄弟共有的5間老屋必須拆除,見程氏兩兄弟意見不一致,該村黨總支書記張西恒現場講起“六尺巷典故”,程氏兩兄弟茅塞頓開,一致同意拆老屋, 讓家園煥新顏。在該鎮勝圩村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中,因為一條溝渠截彎取直,占用兩戶村民家的自留地,引發“爭地”之爭。該村黨總支書記姚志在調解時說:“都是鄉里鄉親的,低頭不見抬頭見,這點小利值得爭嗎?”兩戶村民又羞又愧,當即表示“不爭一厘一毫”。
“六尺巷”蘊含著“謙和禮讓”的中華傳統美德,這一傳統美德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萬事和為貴,有理讓三分”的處事處世規范,促進人際關系、社會關系和諧。該鎮黨委委員程龍表示,鎮綜治信訪中心每天由一位黨政班子成員負責信訪接待調處,21個村也從村兩委干部中選任人民調解員。他們都會講、會用“六尺巷典故”,有效推行“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維護一方和諧穩定。從鎮村干部到普通群眾,都說“定分止爭,引用六尺巷故事勸和,確實管用!” (洪貞貞 金海生 劉爽 孫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