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關鎮:多元驅動促發展 共繪振興新畫卷
時間:2025-02-24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大關鎮以文化為魂、生態為底、人才為脈、善治為基,探索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富饒的新大關。
文化潤心,筑牢文化傳承之基。大關鎮深耕本土文化資源,以非遺傳承為載體,打造“鄉遇·大關”文化品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桐城歌”在此煥發新生,非遺傳承人查月華通過進校園、辦展演,讓青少年感受桐城民歌之美。此外,“旵沖麒麟燈”“胡琴書”等非遺項目融入節慶活動,舉辦端午包粽子比賽、七夕聯歡會等活動,既傳承文化又凝聚鄉情。鎮內還通過“文化墻”“農耕老物件”等景觀建設,把文明新風、紅色教育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于潛移默化中培育文明鄉風。
產業向“綠”,走穩生態發展之路。大關鎮堅持富民產業“向綠而行”,構建生態與經濟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依托青龍灣現代農業生態園、明月灣家庭農場等,發展集種植、休閑、科普于一體的生態旅游業,串聯歐家嶺起義舊址、金沖瀑布等自然人文景點,吸引游客“打卡”消費。在農業產業升級上,推廣綠色循環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實現蛋鴨綠色集約化養殖,提升農產品競爭力。
育才引鳳,構筑人才強鎮之巢。大關鎮實施“鄉村振興新青年”計劃,通過“春風行動”招聘會、線上互動等渠道,吸引青年人才回鄉就業創業。2024年,60余名青年達成返鄉意向,成為鄉村發展的生力軍。同時,鎮內搭建“雛鷹講堂”“村民議事亭”等平臺,鼓勵青年參與基層治理和強村項目謀劃與建設,推動招商線索落地見效。
群眾自治,匯聚共建和美之力。大關鎮以“高擺經驗”為范本,探索“黨員+鄉賢”“議事組+積分制”等群眾自治模式。各村村民自籌資金整治人居環境、興建公共基礎設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近三年,該鎮各村共建成村民休閑廣場20余個,群眾參與和美鄉村共建共治的熱情日益高漲。
下一步,大關鎮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項目建設,聚焦生態價值轉換、文化品牌深化、人才生態優化,打造“生態興”與“產業強”良性循環的和美鄉鎮。 (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