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專欄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榜樣】汪朝霞:心里始終惦記群眾冷暖安危
時間:2025-02-27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她始終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滿足群眾的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第一標準,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帶領社區黨員和全體社區干部為居民辦好事、做實事,用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她就是龍眠街道沿河社區黨委書記汪朝霞。
守正創新,甘當社區老小的“守護人”
圖為社區為老年人舉辦的“迎元旦”活動現場。
社區里的“一老一少”, 汪朝霞時常為之牽腸掛肚,關愛行動因此常做常新。
溫暖“一老”,讓老者得到安逸。汪朝霞以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為抓手,織密鄰里服務網絡,通過探索社企合作的有效路徑,創辦安慶市首家老年食堂,解決老年人就餐難題,托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打造“五心驛站”活動陣地,為老年朋友提供文化休閑娛樂場地,開展形式多樣、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文體活動,聯合共建單位開展老年人免費體檢等活動,滿足社區老年人的個性化服務需求,讓他們真正享受到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幸福生活。
關愛“一小”,讓少者得到關懷。汪朝霞依托“五心驛站”、“陽光驛站”等陣地,著力打造“五新周末小課堂”品牌項目,讓孩子們周末有了“安靜學習、培養興趣”的好去處;以“公益課堂”項目為載體,連續開辦“桐才帶童材”暑期公益輔導班,解決雙職工家庭假期“無人看娃”的難題。她還關注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引入資深心理咨詢師,通過知識講座、親子活動、個案輔導等方式,舉辦40余場活動,呵護“幼苗”健康成長。
噓寒問暖,當好基層群眾的“貼心人”
圖為汪朝霞(右二)與志愿者一起慰問社區的困境老人。
汪朝霞始終將群眾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每天都很忙碌。除了處理正常的社區事務,她都在走訪群眾、聽取居民意見,街巷樓宇之間總能看到她入戶走訪的身影。
逢年過節,她都要到居民小區轉轉,跟老人們聊聊家常,看看有什么需要處理的事。80多歲的孤寡老人吳秀珍無人照顧,她經常組織志愿者為老人打掃衛生、理發,并為老人送去大米、油、被子等生活用品。去年8月,吳秀珍散步時不慎摔倒,汪朝霞第一時間與社區工作人員趕赴現場,幫忙救助,為老人辦好住院手續、安排好護工。這期間,汪朝霞和同事經常去探望吳奶奶。在吳奶奶即將出院時,考慮到老人生活無法自理,她精挑細選,為老人聯系了一家口碑較好的養老院,將吳奶奶的生活安排妥當。
事不避難,當好社區共治的“領路人”
圖為汪朝霞(右一)上門走訪社區居民。
“汪書記,我們是沁園小區頂樓的住戶,現在頂樓滲水情況十分嚴重,請來協調處理!”汪朝霞對該小區頂樓滲水問題一直念念不忘:徹底解決滲水問題,必須重做樓頂防水,工程代價比較高。按道理,全體業主應共同分擔維修費用,但6樓以下住戶不愿分攤費用,成了“難解的結”。
為徹底解決沁園小區頂樓滲水問題,汪朝霞運用“群眾說事、民主議事、合力干事、大家評事、公開曬事”的居民自治模式,立即召集社區工作人員、小區老黨員、業主委員會成員、居民代表以及施工方代表到社區“六尺巷工作室”協商,講清問題的根源和危害,引導居民放下“小我”、共建“大家”,同時組織小區內的老黨員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形成社區牽頭、黨員帶頭籌資、全體業主共同參與的自治局面,終于在梅雨季節來臨之前完成樓頂防水施工,解除了小區居民的心頭大患。
在汪朝霞的帶領下,沿河社區形成了干群攜手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合力,社區居民投身共建共治的熱情高漲,和美社區建設闊步前行。
自參加社區工作以來,汪朝霞多次被評為桐城市“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面對諸多榮譽,汪朝霞說,作為社區黨委書記,我將時刻保持滿腔的工作熱情,勇于探索、銳意創新、不斷提高社區的為民服務質效,以一顆赤誠之心書寫基層社區工作者的奮進華章,為黨旗添彩增輝。 (童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