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專欄 >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行動
大關鎮:一體推進“拆治建” 打造宜居新樣板
時間:2025-03-20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大關鎮小關村群眾自主拆除廢棄鴨棚。
圖為村莊清雜行動現場。
連日來,大關鎮聚焦拆違拆舊、環境整治、長效管護三大重點任務,通過黨建引領、示范帶動、全民參與等舉措,深入推進“宜居桐城”行動,合力推動人居環境從“局部美”向“全域美”躍升,打造宜居新樣板。
創新機制,以“硬核舉措”破解拆違拆舊難題。大關鎮將拆違拆舊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的突破口,構建“黨建引領+制度保障+柔性執法”的推進機制。黨建引領聚合力,鎮村兩級成立專項工作組,實行“鎮黨委書記牽頭抓總、黨政班子成員包片負責、村干部一線落實”的責任體系。制度保障促公平,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制定《道路沿線拆違拆舊專項行動方案》,通過“宣傳動員在先、黨員帶頭在先、矛盾化解在先”的工作機制,確保和諧拆違拆舊。鎮執法大隊聯合多部門開展集中整治,通過入戶宣講、協助搬遷等柔性執法方式,化解拆違難題。科技賦能提效能,推行“網格化+數字化”管理模式,將全鎮15個村劃分為9大片區,細化至背街小巷,責任到人、動態巡查。建立問題臺賬,曝光整改重點區域,并將拆違結果納入績效考核,確保整治常態化。
示范引領,以“點線面聯動”推進全域整治。大關鎮通過打造示范點、串聯精品線、輻射全域面,推動人居環境從“盆景”向“風景”轉變。15個村各選取5處作為示范點,因地制宜探索整治模式,百嶺村高擺組創新“黨支部+議事組”“黨員+鄉賢”機制,村民自籌資金、投工投勞,清垃圾、修村道、建文化廣場,將廢舊農具轉化為農耕文化景觀;何畈村轉化“高擺經驗”,推出“江圩模式”,引導村民自主整治房前屋后。聚焦206國道、008縣道等四條主干道沿線,整合資源推進硬化、綠化、亮化、污水治理等工程。該鎮還將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巧用資源打造“村落景區”,金山村蓮花塘組將廢棄池塘改造為生態景觀,形成“翠竹環抱、碧波蕩漾”的田園風光,歧嶺村村民自籌3.6萬元改造河道橋,為發展鄉村旅游鋪路。
長效治理,以“共治共享”鞏固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大關鎮注重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通過積分激勵、文明評議、文化浸潤等方式,推動人居環境從“政府主導”向“群眾主體、全民共建”轉型。全鎮15個村推行“一戶一檔”積分管理,將庭院清潔、垃圾分類等納入積分考評,村民憑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文化賦能涵養文明鄉風,通過舉辦“桐城歌進校園”等活動,藝術化宣講人居環境整治新實踐,引導群眾移風易俗、踐行文明風尚。以長效管護筑牢生態底色,建立鎮級戶廁管護服務站,實現廁所維修、清掏“一站式”服務;推行“門前三包”責任制,簽訂責任書全覆蓋;常態化開展“清雜清亂”行動,2024年全鎮清理農村生活垃圾5900余噸,新建衛生戶廁550個,確保臟亂差問題“改到位、管到位、不反彈”。
隨著“宜居桐城”行動進村入戶,如今的大關鎮,青山綠水間道路寬敞、庭院雅致、鄉風文明,一幅“生態宜居、和美安樂”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方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