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2025年專題專欄 > 嚴鳳英誕辰95周年
黃梅戲文化生態如何繁榮
時間:2025-04-17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當婉約春色“路遇”戲里的“春秋”,當傳統戲曲的優美“際遇”現代時尚的審美,當文化的穿透力碰撞新時代的創造力,其產生的共情與共鳴讓人多了幾分期許。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女駙馬》這段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不僅喚醒了老一輩戲曲愛好者的集體文化記憶,更如星火燎原般點燃了當代青年的藝術想象力。
黃梅戲從未遠離現代生活,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始終在傳統基因與現代審美之間架起跨越時空的橋梁,以其特有的“隨意性、親民性、互動性、鄉土性、親切性”五大文化密碼,構建起辨識度極高的文化符號,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黃梅戲是鄉野間吹來的風,根基深深扎在安慶碼頭文化的沃土中。
從丁永泉白天操持桶匠生計、夜晚登臺獻藝的生存智慧,到嚴鳳英沖破家庭桎梏毅然投身梨園的藝術覺醒,都印證著黃梅戲“源于民間、興于市井”的文化基因。
《打豬草》里活潑俏皮的童真童趣,《天仙配》中男耕女織的田園牧歌,這些充滿泥土芬芳的藝術表達,構成了中國鄉土社會最生動的文化鏡像,無不彰顯出“人間歡樂多”的民間底色。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黃梅戲文化離不開城市的滋養。
前輩藝人以百折不撓的韌勁一次次闖蕩城市,終于在安慶碼頭搭起戲臺,標志著黃梅戲從鄉野草臺走向城市劇場的藝術自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下,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自然浸潤城市肌理,成為記錄時代變遷的文化年輪,其藝術敘事始終與城市文明的演進同頻共振。
黃梅戲藝術的魅力,源于對生活本質的深刻洞察。
傳統劇目多以平凡小人物為主角,通過《王小六打豆腐》中市井小民的狡黠智慧,《女駙馬》里馮素貞的機智果敢,構建起“小人物大智慧”的敘事范式。這些看似簡單的戲劇沖突,實則蘊含著對人性本真的深刻觀照,在亦莊亦諧中傳遞著民間社會的生存哲學。
從農耕文明的“你耕田來我織布”到現代法治社會的“讓他三尺又何妨”,再到紅色經典《不朽的驕楊》中,楊開慧生命最后八小時中個體命運與革命信仰的交織,黃梅戲始終在時代更迭中保持著對生命價值的哲學追問。這種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熔于一爐的藝術實踐,為傳統戲曲注入了鮮活的時代精神內核。
黃梅戲的形成,是多種藝術形式交融碰撞的結果。
正如長江的支流不等于長江,單一的采茶調、黃梅調、青陽腔等都不等于黃梅戲。安徽安慶周邊獨特的社會自然條件與區域文化,為劇種的最終成型提供了堅實基礎。嚴鳳英塑造的七仙女形象之所以成為經典,在于她突破了傳統程式化表演的桎梏,將鮮活的生命體驗融入戲曲程式,為黃梅戲表演藝術樹立了“形神兼備”的美學典范,是黃梅戲需要始終堅守的傳統本質。
時代在發展,黃梅戲的傳承創新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徽州女人》打破傳統敘事模式引發的爭議,最終在觀眾的掌聲中達成共識: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既要堅守“以情動人”的本質特征,又要善于運用現代藝術表現手法。
面對AI數字人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黃梅戲藝術更需要堅守“真人真情”的藝術本質,做到心中始終有觀眾,以科學的文化規律回應數智時代的機遇與焦慮。
以“六尺巷”為題材的黃梅戲作品眾多,但《六尺巷·寬》通過協同的內核沖出同類型題材的約束。該劇不僅展現了法治文化的理性光輝,更強調禮讓美德的時代價值。劇中人物的經歷啟示我們:合作才能和諧,禮讓方能長遠。正是這種協同的故事內核、創作團隊、表演形式與觀眾群體,共同構建了《六尺巷·寬》的和諧生態。
黃梅戲文化生態的繁榮,需要協同發展。
腳色行當需進一步齊備,各類人才需協同培養,創作題材需合理規劃,編、導、演、服、道、化需實現互補共生。要進一步發揮重大節慶活動與專題博物館的聚集效應,聯合皖、鄂、贛、蘇乃至全國的文化管理者、表演者與研究者,舉辦黃梅戲文化發展協同會議。
全心全力謀作品,凝心聚力興文化,讓經得起考驗、留得下記憶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推動黃梅戲從地域文化標識升華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
(作者:韓再芬,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聯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