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 > 專題欄目 > 奮進振興路 當好“排頭兵”
青草鎮:筑牢耕地保護屏障 夯實現代農業發展根基
時間:2025-05-19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青草鎮的高標準農田。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青草鎮堅持以耕地保護為基礎,以地力提升為抓手,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田長制”管理模式、推進沙田改造工程等系列舉措,走出了一條耕地提質增效、農業轉型升級、農民增收致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現代農業發展根基。在復興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現場,2公里水泥路、6.2公里砂石路、8.3公里機耕路互通互連,1100米靠板渠蜿蜒延伸,1萬多米的西干渠完成疏浚,新修的5座擋水堰壩、1座提水壩正式啟用,21口當家塘碧波蕩漾。通過“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系統改造,近2400畝低產田蛻變為高產穩產田,惠及22個村民組620戶2135人。種植大戶周佰應站在新整修的溝渠旁感慨:“水路全部聯通了,承包的684畝水田再也不用看天吃飯。”這樣的蝶變正在該鎮鋪開。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聚焦農戶無力解決的痛點難點,已將碎片化、低效能的耕地整合升級,配套建設田間道路、灌溉水渠,全鎮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2萬畝,畝均增產糧食150公斤以上。
創新實踐“田長制”,織密耕地保護防護網。面對耕地保護新形勢,該鎮創新構建“一長三巡”管理體系。全鎮7.9萬畝耕地被納入三級網格,28名鎮級田長、22名村級田長、22名田管員層層落實“護田”責任?!艾F在每塊田都有‘監護人’,去年我們及時制止了3起違規占地行為。”喬莊村黨總支書記兼田長許榮說道。通過“鎮包村、村包組、組到人”的立體化監管,該鎮建立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體系。2024年,青草鎮累計開展聯合巡查126次,處理違規用地23起,復墾耕地286畝;同步推行“林長+田長+河長”協同機制,實現生態保護與耕地管護有機統一,耕地質量監測數據顯示,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均提高0.2個百分點。
科技賦能地力提升,激活“藏糧于技”內生動力。在夏星村智慧農田示范區,無人機正在進行變量施肥作業。該鎮已經全面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綠色種養農業循環試驗項目、水稻重金屬風險評估取樣、有機肥代替化肥試驗示范項目、小麥油菜種肥同播項目等項目正在加速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依托“鄉村振興大講堂”,常態化開展科技培訓成為新常態,今年以來,該鎮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12期,培育科技示范戶150戶?!靶罗r人”彭澎參加培訓后,采用“稻蝦共養”模式,實現化肥減量30%、畝均增收800元。這種“藏糧于技”的實踐,正在讓當地更多農民嘗到科技種田的甜頭。
實施沙田改造工程,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在沙鋪村南部的沙田改造現場,運土車穿梭如織,沉睡多年的1500畝沙田正在蘇醒。此項工程采用“客土改良+水利配套+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模式,通過摻入客土、新建灌溉管網、新建機耕路網、種植觀光綠化帶,讓貧瘠沙地變身沃土良田,每畝沙田流轉費能漲到600元,預計帶動周邊農戶年均增收5000元。改造后的沙田將形成“糧食+經濟作物”復合種植體系,土地產出效益可提升3倍以上。
青草鎮還建立“發現-上報-處置-反饋”閉環機制,確保耕地問題動態清零;同步推行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對主動實施地力培肥的農戶給予地力保護補貼。2024年,該鎮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補貼、小麥“一噴三防”及重大病蟲害防控補助、特色種養業產業到戶項目獎補等補貼資金造冊共9個批次,惠及農戶18206戶次,發放補貼資金1420萬元。
持續發力耕地“建管護”,青草鎮耕地保有量穩定在7.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率達100%,高標準農田占比達68%,已培育新型經營主體82家,帶動農民人均增收2300元,一幅“糧豐、村美、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青草大地徐徐展開。 (黃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