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村“解渴”記
時間:2025-05-30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輕柔地灑落在黃甲鎮向陽村的土地上,70歲的脫貧戶熊玉明已經開始忙碌。他頭戴草帽,在供水工程施工現場揮汗如雨,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每天能掙150元,還能學技術,比蹲在家里強!”熊玉明的話語中滿是對這份工作的滿意和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這樣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在向陽村供水工程施工現場隨處可見,工人們各司其職,齊心協力推動工程取得進展。這個村曾經深陷飲用水短缺的泥沼,自駐村工作隊進駐以來,群眾飲水安全問題正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洪災之后的民生突圍
去年夏季的洪災,疊加今春持續干旱,讓向陽村村民飲水保障遭遇瓶頸制約。第9批駐村工作隊隊長洪方華初到村里時,就被村民下河挑水度日的場景刺痛?!敖^不能讓村民守著青山綠水卻喝不上好水!”在該村兩委的重點工作推進會議上,洪方華的話語擲地有聲。
在市水利局7萬元水毀修復工程資金的及時支持下,村級河堤和水毀設施得到初步修復,暫時緩解了群眾飲水的燃眉之急。但駐村工作隊深知,這只是權宜之計,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設計更為系統、全面的解決方案。于是,一場以“源頭尋水—管網優化—長效管護”為核心的全鏈條供水保障戰役,在這片寧靜的山村中悄然拉開帷幕。
深山叢林的水源勘察
圖為尋水隊伍搜尋水源點。
為擺脫水源短缺的困境,駐村工作隊聯合市水利局專家、設計及施工人員、村兩委成員以及熱心村民,組成了一支尋水隊伍。他們穿梭在毒蜂蚊蟲肆虐的山林之間,多次在全村周邊以及鄰村的山脈、溝壑展開地毯式的搜尋,尋找穩定的水源,為集中供水點選址。
“兩次被蜱蟲叮咬,大腿紅腫,晚上去醫院摘除的場景還歷歷在目。皇天不負有心人,這兩處民生工程目前都在施工了。”駐村工作隊隊員張琪回憶起那段經歷時,眼角微微泛紅。在歷時半年多的艱苦勘察中,尋水隊伍徒步數百公里,足跡遍布何畈片區、向陽片區的密林陡坡。他們對每一個可能的水源點都不放過,仔細勘察,反復論證,最終從8處水源點中選出4處優質水源點,并將其整合成2個更為集中、穩定的集中供水點,為解決村民飲水問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干群共建的民生項目
圖為駐村工作隊隊員現場篩選水源點。
找到水源僅是第一步。市水利局下派干部張琪憑借專業知識,初步測算出整個工程需要鋪設引水管網10余公里,建造蓄水池2座,還要改造老舊管道上千米,工程預算高達200多萬元。面對如此巨大的資金壓力和復雜的工程難題,駐村工作隊沒有絲毫退縮,開啟了“白加黑”連軸轉作戰模式,在市水利局、設計單位和村民組之間來回奔波,反復協調。經過不懈努力,該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順利通過市級評審。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協調下,村民們自發行動起來。挖溝渠、抬管道、砌水池……脫貧戶熊玉明等20余位村民主動參與施工,既增加了收入,又掌握了立業之技?!懊刻炜粗艿酪幻酌籽由欤拖窨粗M谏L。”村民代表汪洋道出了每一個村民的心聲,他們親眼見證著安全飲水工程的推進,心中的希望之火也越燒越旺。
守護水脈的“長效機制”
圖為集中供水點施工現場。
“讓黨員們肩負起守護水源的責任,同時增強村民的節水意識……“立足向陽村的實際情況,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海燕考慮得更加長遠。為守護水脈,向陽村構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長效機制: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蓄水池旁設立”黨員責任崗“;村里制定《用水公約》,規范村民的用水行為;設立“管水員”公益性崗位,負責日常供水管網管護,建立“村集體+網格員+農戶”管護機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管護網絡;配套建設智能化水質監測系統,確保水質穩定優良、長期惠民。
站在山頭上俯瞰,即將建成的蓄水池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銀色的管道如脈絡般蜿蜒曲折,向著家家戶戶延伸而去。隨著2個安全飲水工程建成,該村20個村民組、1300余人的飲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向陽村“解渴”之路再次證明,只要干群同心、腳踏實地、迎難而上,再難解的民生考題也能找到最優解,這或許就是鄉村全面振興最恒久的動力。 (胡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