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2025年專題專欄 > 不畏難、一起拼、沖百強
桐城:減污降碳同發力 綠色發展增動能
時間:2025-06-17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桐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關鍵突破口,全方位統籌工業轉型、農業革新與治理機制創新,積極探索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的有效路徑,取得初步成效。
聚焦產業升級,點燃綠色制造新引擎。桐城強化政策引領,激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活力,印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擴量增效實施方案(2024-2027年)》,對塑料包裝、制刷制蓋、羽絨家紡、輸送機械、裝飾輔材五大傳統產業“白名單”庫內企業予以政策激勵和重點扶持,支持企業開展數字化和節能低碳改造,去年全市有418個工業設備更新項目落地,總投資49.8億元,通過設備更新與工藝創新實現降碳增效;強化示范帶動,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打造以“綠色工廠”為核心的全鏈條綠色制造體系,目前,全市已有50個項目入選省工業節能環保推介目錄,培育出3家國家級綠色工廠、5家省級綠色工廠;針對表面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實施“環保績效分級管理”和“一企一策”深度治理,40余家企業完成改造,累計減排VOCs超500噸。
深化工程治理,筑牢源頭減排防線。桐城精準施策,治理工業污染,已爭取3000多萬元中央資金,帶動企業自籌4000多萬元,實施19個重點減排工程,完成14家工業企業、2座爐窯、3家磚瓦窯廠的治污設施升級;投入500余萬元對17臺燃氣鍋爐進行低氮燃燒技改,氮氧化物排放濃度降至每立方米30毫克以下,年減排超100噸;堅持多管齊下,強化面源污染管控,嚴格執行施工揚塵“六個百分百”標準,動態抽查混凝土企業,查處62起渣土違規運輸行為,在交通領域加速綠色替代,淘汰26臺老舊柴油公交,新增170臺純電動公交,新能源公交占比超80%。
創新農業發展模式,開辟生態富民之路。桐城突出科技助力,控制農業污染,在青草鎮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0.015mm以上),使地膜回收率提升60%以上,從源頭上遏制農田“白色污染”;突出生態賦能,激活綠色價值,在65個村實施“搖錢樹工程”,盤活農村閑置土地,種植薄殼山核桃等經濟林木,推動林下經濟與旅游經濟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業生態價值。
優化治理機制,凝聚全域共治合力。桐城著力破解秸稈利用難題,依托網格化管理與衛星遙感監測,推動秸稈禁燒,構建“以用促禁”秸稈處理模式,變廢為寶,已培育30余家秸稈綜合利用企業,2024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7%,產業化利用占64%,既防治了秸稈焚燒帶來的大氣污染,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在項目管理上,堅持改革創新,優化項目環評審批流程,對28類項目豁免管理,對37類項目實行告知承諾制,審批時限壓縮至2個工作日,同步推行“區域評估+環境標準”模式,為相關企業免費提供本底數據,30余家企業因此節約成本50萬元。
隨著減污降碳持續推進,桐城不僅實現了天更藍、水更清、土更凈,更激活了綠色產業發展新動能,目前,全市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產值突破70億元,戰略性新興企業增至104家。 (楊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