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專欄 >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行動
桐城:“改廁”改出生活新品質、鄉村新景觀
時間:2025-06-23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俗話說:物質文明看廚房,精神文明看茅房。話糙理不糙,道出了廁所這個小旮旯對于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的大作用。
6月22日上午,筆者在雙港鎮練潭村上灣村民組楊貴家的小院中看到:兩層樓房窗明幾凈,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院內蔬菜長勢喜人,改造后的廁所,地面和墻上的瓷磚照得見人影,如同城里人家一般“大氣”,顛覆了人們對農村廁所的固有認知。
“那時候的旱廁,沒有化糞池和排污管道,臟水就往河里流,天氣一熱,家里家外,味道不能聞。”楊貴說:“現在,衛生廁所一點味道都沒有了。還是那個村莊和山水,但現在的風景大不一樣啰!”
農村“廁所革命”是一項革新鄉村風俗、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改善群眾生活條件的綜合性民生工程。為辦好民生實事、讓群眾滿意,近年來,桐城市堅持農村改廁與農村污水治理、畜禽糞污綜合利用、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相結合,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讓農村改廁“改”出村居生活新品質、村容村貌新景觀。
在新渡鎮新城村,村民朱濟平家的改廁工程正在施工。“在第一個糞池放輸糞管時,要放在離池底三分之一處,并且要在輸糞管的下端,打個斜面,這樣糞便就容易進入第二個化糞池……”新渡鎮農業農村發展中心工作人員汪琪也在現場指導工人施工。“磚頭、沙子、水泥、化糞池、坐便器,這些都是政府免費提供的,我家沒花一分錢,就把旱廁改成了衛生廁所。”朱濟平喜悅地向筆者介紹道:“衛生廁所用起來既方便又衛生,無害化處理后的糞污可以用來澆灌農田、菜園。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改廁兼顧了我們生活、生產的需要,真得民心!”
衛生廁所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重在用好、好用。按照“專人管理、快速維修、及時抽取、科學利用”的工作目標,桐城成立專業管理隊伍,健全管理網絡,明確部門職責,做好“改廁”后續工作,確保廁具壞了有人修、糞液滿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完善“建管用并重、責權利一致”的管護機制,確保農村衛生廁所管護覆蓋率達到100%,確保建好一個、管好一個、用好一個。
農村“廁所革命”事關農村千家萬戶,事關農民切身利益,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據桐城市農業農村局鄉村建設促進科負責人程朝暉介紹,桐城在構建群眾參與機制、質量監督機制等方面下大功夫,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改廁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速度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則,穩步推進農村改廁,已成功躋身“全省農村改廁提升長效管護機制示范縣”之列。
小康不小康,廁所是一樁!目前,桐城推廣使用的是整體式塑料(玻璃鋼)材料和現建式磚砌三格式化糞池,材料采購和安裝施工費用均由各級財政獎補承擔,農戶改廁基本不需村民自己掏錢,因此農村群眾改廁的積極性很高。自2013年以來,桐城已完成38820戶的農戶“改廁”。今年,桐城市財政繼續投入600萬元,完成3000戶“改廁”任務。 (劉爽 汪琪 汪源 孫傳銀)